孩子不開口說話該怎麼辦?2步驟3注意引導小孩說話
(圖片來源:Pexels)
越來越多帶小朋友來評估的家長表示,孩子都2歲了,會自己穿衣,記得玩具放哪裡,知道肚子餓要找媽媽,委屈時要找爺爺奶奶,好像什麼都知道,但就是不會用說的表達,不然就是不太愛說話,這時候家長就會一直問治療師,到底是不會說話,還是懶得說話?
有些家長已在家試過無數方法,引導他們說多一點,同樣2歲多的孩子已經會說簡單的句子了,自己的孩子永遠只會講簡單那幾個詞,例如 : 媽媽、爸爸,ㄋㄟˉㄋㄟ ,其他詞不是學得慢,就是再要求多說一點,孩子就要崩潰了,孩子被逼得講話不開心,最後越來越討厭說話,變成一種惡性循環。
有以上困擾的家長,不妨在家試試下面幾個步驟:
第一步:試著找出孩子不開口說話的根本原因,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,一樣的表現可能是源自不同因素造成(一或多個原因)
- 已經習慣不開口就被滿足需求(生理需求或玩具) : 在孩子表達不舒服前,就已經將尿布換好、或是孩子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後,父母就馬上玩具拿給他。我們可以等他們先試著用口語的方式去表達後,父母再完成他們的需求,說不定他們其實會講,只是平常沒有講話的機會而已。
- 沒有說話的動機 : 容易發生在長時間被要求仿說的小朋友身上,一開始小朋友會覺得好玩而跟著大人仿說,久了就覺得沒興趣,可以從有興趣的東西或活動去誘發他們的說話動機,如肚子很餓的時候請他說「喝ㄋㄟㄋㄟ」、想拿玩具的時候請他說「給我玩具」。
- 表達的詞彙量不足=不知道怎麼說,所以選擇不說 : 隨著長大,想表達的想法越來越多,當他們發現自己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時,可能會選擇放棄,很多事情寧願自己來,也不想開口,因為太難用說的表達了。這時候,父母可以依照當時情況,去猜想他們要什麼後,幫他們把想法說出來,再請他們說一次,事後記得給予鼓勵或讚美。(如 : 你說得好清楚啊)
- 口腔的肌肉力量不夠:如果孩子到了應該可以吃拇指大的肉的年紀,卻還是咬一咬吐出來,或是一定要剪更小塊才能吞下去,那可能是嘴巴力氣不夠,當你發現孩子只能說出特定的字,比如ㄅ、ㄇ的字,但是某些比較難的發音,像是ㄊ、ㄋ的字不會講(拿、貼),可能是舌頭力量不夠,無法有力的往前移動,導致某些音發不出來。這時候可從食物質地去做調整訓練,例如吃需要多咀嚼的食物。
第二步 : 若以上方法效果有限,可再試試以下引導方式
訣竅1. 如果孩子只會說一些簡單的疊字,那可能不是不願意說,而是說不出來,我們可以把字簡化後,再請小朋友說一次(足球→球球),等熟悉後再慢慢練習說不同組合的字(氣球→氣球),目的是要習慣開口表達。
訣竅2. 孩子模仿一次後,第二次可以再用問的方式引導他們自己說出來,而不是每次都有人示範怎麼說。
訣竅3. 等待他開口。有些家長比較急,如果示範後沒有馬上說出來就會一直重複示範,孩子受到壓力受到挫折感,而排斥開口。建議:孩子5秒鐘後還是沒有說出來才示範第二次(等待時間視情況而定)
如果家長已依以上步驟練習,進步還是有限,建議至醫療院所的復健科進一步早期療育介入,安排語言治療師更深入評估並進行治療,避免錯過早療黃金時期喔~
(撰文者:廖元瑜 語言治療師)
悠適復健科診所
02-27493088
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北路11巷65號
延伸閱讀|什麼是語言治療?語言治療師通常怎麼做?
延伸閱讀|什麼是早療?我的孩子可能需要語言治療嗎?
延伸閱讀|孩子不聽話,當心是語言發展遲緩!
發表評論
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?Feel free to contribute!